“全面的化学教育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与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应培养科学精神与品质”(戴安邦)。实验体系和内容设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中心利用现有条件,建立了如下实验室结构体系:

实验教学层次
1.分类教学,逐层推高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中,都涵盖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强化基本技能,严格实验操作,培养独立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2.指导—启发(置疑—诱思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就是通过实验对周围事物好奇,产生疑惑,进而积极思维的一种心理品质。长期以来,我们只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比解答更为重要”。解答仅仅是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核心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进步。
3.考核—评定(实验考核方法)
建立动态、多元考试方式,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验质量。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采用动态、多元综合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即实验预习、实验操作、产品质量、卫生、纪律、实验报告均在实验中占相应比例,而不单纯地依赖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测评标准。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思索,大胆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怪问题”不急于下结论。对实验报告中独立的分析或独到的见解、好的建议均加分鼓励,使学生从单纯追求分数到注重解决实验问题。这是将测试与评价动态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教学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会做,贯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实验成绩登记、建档。
4.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全面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技术的改进,先后完成“微波合成装置的改进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集成测试系统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纳米Fe3O4的制备”和“水性乳胶漆-苯丙乳液的制备”等实验研究课题,其中“计算机集成测试系统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大型精密仪器—电子显微镜的功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大型精密仪器维修”及“阴极聚氨酯电泳涂料及其电泳工艺研究”等先后获山东省实验教学改革与技术成果奖。
5.研究创新(开放教学,个性化教育,SRT训练)
结合教师所从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选取一些学科前沿,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的内容进行SRT训练,将较复杂,路线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突出综合能力培养和办学特色。让学生从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到书写报告等方面进行系统科学训练,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和科研互动,已成为进行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最为有效方式之一,深受学生喜爱。
6.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作为新型的教育媒体,正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信息量大、共享性强等特点迅速进入教学领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育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无疑大有益处。
7.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开设综合设计型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使低年级的同学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培养科学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打好基础。两年来,随着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深入,我们进行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准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调查表明,92%以上的同学对综合设计型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