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心概况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教学管理设备环境网络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成果实验室开放实验手册实验知识之窗
 


 
 
 
 
   

 

 
有机化学参数手册
 

常见有机溶剂间的共沸混合物

共沸混合物

组分的沸点/

共沸物的组成(质量)/%

共沸物的沸点/

乙醇-乙酸乙酯

78.378.0

3070

72.0

乙醇-

78.380.6

3268

68.2

乙醇-氯仿

78.361.2

793

59.4

乙醇-四氯化碳

78.377.0

1684

64.9

乙酸乙酯-四氯化碳

78.077.0

4357

75.0

甲醇-四氯化碳

64.777.0

2179

55.7

甲醇-

64.780.4

3961

48.3

氯仿-丙酮

61.256.4

8020

64.7

甲苯-乙酸

101.5118.5

7228

105.4

乙醇--

78.380.6100

19747

64.9

压力单位换算表

物质

Pa

bar

kgf/cm2

atm

at

Torr

mm H2O

mmHg

Psi

1 Pa

1

0.00001

0.00001

0.00001

0.00001

0.0075

0.10197

0.0075

0.00014

1 bar

100000

1

1.01972

0.9869

1.01972

750.062

10.1972

750.062

14.504

1kgf/cm2

98066.5

0.98067

1

0.9678

11

735.6

10.000

735.6

14.22

1 atm标准大气压

101325

1.01325

1.033

1

760

10.332

760

14.7

1 at工程大气压

98067

0.98067

11

0.9678

1

735.6

10.000

735.6

14.22

1Torr

133.3

0.00133

0.00136

0.00132

0.00136

1

13.6

1

0.01934

H2O 1mm毫米水柱

9.8067

0.000098

0.0001

0.0000968

0.0001

0.07356

1

0.07356

0.00142

1 mmHg毫米汞柱

133.322

0.00133

0.00136

0.00132

0.00136

1

13.5951

1

0.01934

1 Psi/2

6894.76

0.06895

0.07031

0.06805

0.07031

51.7149

703.07

51.7149

1

注:毫米水柱是指4摄氏度状态的水柱高度,毫米汞柱是指0摄氏度状态的水柱高度。


实验室常用酸、碱的浓度

试剂名称

密度(20g/ml

浓度mol/L

质量分数

浓硫酸

1.84

18.0

0.960

浓盐酸

1.19

12.1

0.372

浓硝酸

1.42

15.9

0.704

 

1.70

14.8

0.855

冰醋酸

1.05

17.45

0.998

浓氨水

0.90

14.53

0.566

浓氢氧化钠

1.54

19.4

0.505

一些溶剂与水形成的二元共沸物

溶剂

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溶剂

沸点/

共沸点/

含水量/%

氯仿

61.2

56.1

2.5

甲苯

110.5

85.0

20

四氯化碳

77.0

66.0

4.0

正丙醇

97.2

87.7

28.8

80.4

69.2

8.8

异丁醇

108.4

89.9

88.2

丙烯腈

78.0

70.0

13.0

二甲苯

137-40.5

92.0

37.5

二氯乙烷

83.7

72.0

19.5

正丁醇

117.7

92.2

37.5

乙腈

82.0

76.0

16.0

吡啶

115.5

94.0

42

乙醇

78.3

78.1

4.4

异戊醇

131.0

95.1

49.6

乙酸乙酯

77.1

70.4

8.0

正戊醇

138.3

95.4

44.7

异丙醇

82.4

80.4

12.1

氯乙醇

129.0

97.8

59.0

乙醚

35

34

1.0

二硫化碳

46

44

2.0

甲酸

101

107

26

用于有机溶剂的中等强度的干燥剂

干燥剂

容量

速率

注解

CaSO4

1/2H2O

极快(1

以商品名Drieritt出售,加或不加颜色指示剂;非常有效,干时,指示剂(CoCL2)呈蓝色,吸水后变成粉红色(容量CoCL2.6H2O);适用的 温度范围为-50~+86度。某些有机溶剂能使CoCL2沥出或改变颜色(如丙酮,醇类,吡啶等)。

CaCL2

6H2O

极快(2

不是很有效;只用于烃或卤代烃(与含氮和含氮化合物形成溶剂化物,络合物,或发生反应)。

MgSO4

7H2O

极快(4

出色的 通用干燥剂;非常惰性单可能呈弱酸性(避免用于对酸极敏感的化合物),可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4A分子筛

块(30

非常有效;建议先用普通干燥剂后用此物(见下述有关分子筛的详情)3A分子筛也是出色的干燥剂。

NaSO4

10H2O

慢(290

非常温和,非常有效,便宜,高容量;很适于初步干燥,但不可以使溶剂受热。

K2CO3

2H2O

对于酯腈酮,特别是醇,是良好的干燥剂,不可以用于酸性化合物。

NaOH   ,KOH

极高

高效 但只适用于不会使他们溶解的惰性溶液;特别适用于胺。

H2SO4

极高

极快

极为有效,但只限于用来干燥饱和烃或芳香烃或卤代烃(硫酸会与烯或其他碱性化合物作用二使之损失)

氧化铝或硅胶(SiO2

极高

极快

特别适用于烃,应该研细;用过后加热(SiO2300度,Al2O3500)就可以重新活化。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在药品的生产、研究及检验等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别等问题。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三个既有关联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分离和提纯的目的都是由混合物得到纯净物,但要求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同。分离是将混合物中的各个组分一一分开。在分离过程中常常将混合物中的某一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新的化合物,分离后还要将其还原为原来的化合物。提纯有两种情况,一是设法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的化合物,另一种情况是把杂质通过适当的化学反应转变为另外一种化合物将其分离(分离后的化合物不必再还原)。

鉴别是根据化合物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其含有什么官能团,是哪种化合物。如鉴别一组化合物,就是分别确定各是哪种化合物即可。在做鉴别题时要注意,并不是化合物的所有化学性质都可以用于鉴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 化学反应中有颜色变化

2 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放热或吸热)

3 反应产物有气体产生

4 反应产物有沉淀生成或反应过程中沉淀溶解、产物分层等。

本课程要求掌握的重点是化合物的鉴别,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和记忆,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典型例题进行解析。

一.各类化合物的鉴别方法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 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 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3)麦芽糖与蔗糖: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麦芽糖可生成银镜或砖红色沉淀,而蔗糖不能。

二.例题解析

1.用化学方法鉴别丁烷、1-丁炔、2-丁炔。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中,丁烷为饱和烃,1-丁炔和2-丁炔为不饱和烃,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可区别饱和烃和不饱和烃,1-丁炔具有炔氢而2-丁炔没有,可用硝酸银或氯化亚铜的氨溶液鉴别。因此,上面一组化合物的鉴别方法为:

2.用化学方法鉴别氯苄、1-氯丙烷和2-氯丙烷。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卤代烃,是同一类化合物,都能与硝酸银的醇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但由于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不同,分别为苄基、二级、一级卤代烃,它们在反应中的活性不同,因此,可根据其反应速度进行鉴别。上面一组化合物的鉴别方法为:

3.用化学方法鉴别下列化合物

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正丙醇、异丙醇、苯酚

分析:上面一组化合物中有醛、酮、醇、酚四类,醛和酮都是羰基化合物,因此,首先用鉴别羰基化合物的试剂将醛酮与醇酚区别,然后用托伦试剂区别醛与酮,用斐林试剂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用碘仿反应鉴别甲基酮;用三氯化铁的颜色反应区别酚与醇,用碘仿反应鉴别可氧化成甲基酮的醇。鉴别方法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将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7支试管中,各加入几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羰基化合物,即苯甲醛、丙醛、2-戊酮、3-戊酮,无沉淀生成的是醇与酚。

2 4种羰基化合物各取少量分别放在4支试管中,各加入托伦试剂(氢氧化银的氨溶液),在水浴上加热,有银镜生成的为醛,即苯甲醛和丙醛,无银镜生成的是2-戊酮和3-戊酮。

3 2种醛各取少量分别放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斐林试剂(酒石酸钾钠、硫酸酮、氢氧化钠的混合液),有红色沉淀生成的为丙醛,无沉淀生成的是苯甲醛。

4 2种酮各取少量分别放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碘的氢氧化钠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2-戊酮,无黄色沉淀生成的是3-戊酮。

5 3种醇和酚各取少量分别放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出现兰紫色的为苯酚,无兰紫色的是醇。

6 2种醇各取少量分别放在支试管中,各加入几滴碘的氢氧化钠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的为异丙醇,无黄色沉淀生成的是丙醇。

4.用化学方法鉴别甲胺、二甲胺、三甲胺。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脂肪胺,分别为伯、仲、叔胺。伯胺和仲胺在氢氧化钠溶液存在下,能与苯磺酰氯发生反应,生成苯磺酰胺。伯胺反应后生成的苯磺酰胺,因其氮原子上还有一个氢原子,显示弱酸性,能溶于氢氧化钠而生成盐;仲胺生成的苯磺酰胺中,其氮原子上没有氢原子,不溶于氢氧化钠而呈固体析出;叔胺不发生反应,因此,可用此反应(兴斯堡反应)鉴别三种化合物。鉴别方法如下:

5.用化学方法鉴别葡萄糖、果糖、蔗糖。

分析:上面三种化合物都是糖,葡萄糖、果糖是单糖,具有还原性,能被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氧化,而蔗糖是非还原性双糖,因此,可用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将蔗糖与葡萄糖、果糖区别;葡萄糖是醛糖,可被溴水氧化,而果糖是酮糖,不被溴水氧化,因此,溴水可将二者区别。鉴别方法如下:

有机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气压计

气压计的作用是指示系统内的压力,通常采用水银气压计。在厚玻璃管内盛水银,管背后装有移动标尺,移动标尺将零度调整在接尽活塞一边玻璃管B中的水银平面处,当减压泵工作时,A管汞柱下降,B管汞柱上升,两者之差,表明系统的压力。使用时必须注意勿使水或赃物侵入测压计内,水银柱中也不得有气泡存在,否则将影响测定压力的准确性。

封闭式水银测压计的优点是轻巧方便,但如有残留空气或引入了水或杂质时,则准确度受到影响。这种测压计装入水银时要严格控制不让空气进入,方法是先将纯净汞放入小圆底烧瓶,然后与测压计相连的高效油泵抽气至13033Pa(10-1mmHg)以下,并轻拍小烧瓶,使泵内的气泡逸出,用电吹风微热玻璃管使气体抽出,然后把水银注入U形管停止抽气放入大气即成。

开口式水银测压计装汞比较方便,比较准确,所用玻璃管的比度要超过760mmU形管两臂汞柱的高度之差即为公共压力与系统中压力之差。

有机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真空泵

根据使用的范围和抽气效能可将真空泵分为三类:
(1)一般水泵,压强可达到1.333~ 100kPa (10~760mmHg)真空。
(2)油泵,压强可达0.133~133.3 Pa(0.001~1mmHg)次高真空。
(3)扩散泵,压强可达0.133 Pa以下,(10-3 mmHg)真空。

在有机化学实验室里常用的减压泵有水泵和油泵两种,若不要求很低的压力时,可用水泵,如果水泵的构造好且水压又高,抽空效率可达1067~3333 Pa (8~25mmHg)。水泵所能抽到的最低压力理论上相当于当时水温下的水蒸气压力。例如,水温252010时,水蒸气的压力分别为319223941197Pa(8-25mmHg)。用水泵抽气时,应在水泵前装上安全瓶,以防水压下降,水流倒吸;停止抽气前,应先放气,然后关水泵。

若要较低的压力,那就要用到油泵了,好的油泵能抽到133.3Pa1mmHg)以下。油泵的好坏决定于其机械结构和油的质量,使用油泵时必须把它保护好。如果蒸馏挥发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时,有机溶剂会被油吸收结果增加了蒸气压,从而降低了抽空效能,如果是酸性气体,那就会腐蚀油泵,如果是水蒸气就会使油成乳浊液而抽坏真空泵。因此使用油泵时必须注意下列几点:

在蒸馏系统和油泵之间,必须装有吸收装置。­ 蒸馏前必须用水泵彻底抽去系统中有机溶剂的蒸汽。

如能用水泵抽气的,则尽量用水泵,如蒸馏物质中含有挥发性物质,可先用水泵减压抽降,然后改用油泵。

减压系统必须保持密不漏气,所有的橡皮塞的大小和孔道要合适,橡皮管要用真空用的橡皮管。磨口玻璃涂上真空油脂。

搅拌器也是有机化学实验必不可少的仪器之一,它可使反应混合物混合得更加均匀,反应体系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进行特别是非均相反应。

搅拌的方法有三种:人工搅拌、磁力搅拌、机械搅拌。人工搅拌一般借助于玻棒就可以进行,磁力搅拌是利用磁力搅拌器,机械搅拌则是利用机械搅拌器。

磁力搅拌器

由于磁力搅拌器容易安装,因此,它可以用来进行连续搅拌尤其当反应量比较少或在反应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磁力搅拌器的使用更为方便。但缺点是对于一些粘稠液或是有大量固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磁力搅拌器无法顺利使用,这时就应选用机械搅拌器作为搅拌动力。
磁力搅拌器是利用磁场的转动来带动磁子的转动。磁子是在一小块金属用一层惰性材料(如聚四氟乙烯等)包裹着的,也可以自制:用一截10# 铁铅丝放入细玻管或塑料管中,两端封口。磁子的大小大约有10mm20mm30mm长,还有更长的磁子,磁子的形状有圆柱形、椭圆形和圆形等,如图2.5,可以根据实验的规模来选用。

机械搅拌器

机械搅拌器主要包括三部分:电动机、搅拌棒和搅拌密封装置。
电动机是动力部分,固定在支架上,由调速器调节其转动快慢。搅拌棒与电动机相连,当接通电源后,电动机就带动搅拌棒转动而进行搅拌,搅拌密封装置是搅拌棒与反应器连接的装置,它可以使反应在密封体系中进行。搅拌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搅拌棒的结构,图2.6介绍的老式搅拌棒是用粗玻璃棒制成的。根据反应器的大小、形状、瓶口的大小及反应条件的要求,选择较为合适的搅拌棒。

有机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加热

为了加速有机化学反应,以及将产物蒸馏、分馏等,往往需要加热。但是考虑到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包括有机溶剂都是易燃易爆物,所以在实验室安全规则中就规定禁止用明火直接加热(特殊需要除外)。

为了保证加热均匀,一般使用热浴进行间接加热。作为传热的介质有空气、水、有机液体、熔融的盐和金属等,根据加热温度、升温的速度等需要,常用下列手段:

(1) 水浴和蒸汽浴

当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时,最好使用水浴加热较为方便。但是必须指出(强调):当用到金属钾、钠的操作以及无水操作时,决不能在水浴上进行,否则会引起火灾或使实验失败,使用水浴时勿使容器触及水浴器壁及其底部。由于水浴的不断蒸发,适当时要添加热水,使水浴中的水面经常保持稍高于容器内的液面。电热多孔恒温水浴,使用起来较为方便。

(2) 油浴

当加热温度在100200时,宜使用油浴,优点是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反应物的温度一般低于油浴温度20左右。常用的油浴有:

1)甘油 可以加热到140-150,温度过高时则会炭化。

2)植物油 如菜油、花生油等,可以加热到220,常加入1%的对苯二酚等抗氧化剂,便于久用。若温度过高时分解,达到闪点时可能燃烧起来,所以使用时要小心。

3)石蜡油 可以加热到200左右,温度稍高并不分解,但较易燃烧。

4)硅油 硅油在250时仍较稳定,透明度好,安全,是目前实验室里较为常用的油浴之一,但其价格较贵。

使用油浴加热时要特别小心,防止着火,当油浴受热冒烟时,应立即停止加热,油浴中应挂一温度计,可以观察油浴的温度和有无过热现象,同时便于调节控制温度,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受热后有溢出的危险。使用油浴时要竭力防止产生可能引起油浴燃烧的因素。

加热完毕取出反应容器时,仍用铁夹夹住反应器离开油浴液面悬置片刻,待容器壁上附着的油滴完后,再用纸片或干布檫干器壁。

(3) 砂浴

一般用铁盆装干燥的细海砂(或河砂),把反应器埋在砂中,特别适用于加热温度在220以上者。但砂浴传热慢,升温较慢,且不易控制。因此,砂层要薄一些,砂浴中应插入温度计,温度计水银球要靠近反应器。

(4) 电热套

电热套是用玻璃纤维包裹着地电热丝组成帽状的加热器,由于不是使用明火,因此不易着火,并且热效应高,加温温度用调压变压器控制,最高温度可达400左右,是有机实验室中常用的一种简便、安全的加热装置。需要强调的是,当一些易燃液体(如酒精、乙醚等)洒在电热套上,仍有引起火灾的危险。

有机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玻璃仪器的干燥

有机化学实验室经常需要使用干燥的玻璃仪器,故要养成在每次实验后马上把玻璃仪器洗净和倒置使之晾干的习惯,以便下次实验时使用。干燥玻璃仪器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自然风干

是指把已洗净的玻璃仪器在干燥架上自然风干,这是常用而简单的方法。但必须注意,若玻璃仪器洗得不够干净时,水珠不易流下,干燥较为缓慢。

(2)烘干

是指把已洗净的玻璃仪器由上层到下层放入烘箱中烘干。放入烘箱中干燥的玻璃仪器,一般要求不带水珠,器皿口侧放。带有磨砂口玻璃塞的仪器,必须取出活塞才能烘干,玻璃仪器上附带的橡胶制品在放入烘箱前也应取下,烘箱内的温度保持105左右,约0.5h,待烘箱内的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取出。切不可把很热的玻璃仪器取出,以免骤冷使之破裂,当烘箱已工作时,不能往上层放入湿的器皿,以免水滴下落,使热的器皿骤冷使之破裂。

(3)吹干

有时仪器洗涤后需要立即使用,可使用吹干,即用气流干燥器或电吹风把仪器吹干。首先将水尽量晾干后,加入少量丙酮或乙醇摇洗并倾出,先通入冷吹风1-2min,待大部分溶剂挥发后,再吹入热风至完全干燥为止,最后吹入冷风使仪器逐渐冷却。

有机实验室常用仪器与使用--玻璃器皿的洗涤

进行化学实验必须使用清洁的玻璃仪器。应该养成实验用过的玻璃器皿立即洗涤的习惯。由于污垢的性质在当时是清楚的,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洗涤是容易办到的,若日子久了,将会增加洗涤的困难。

洗涤的一般方法是用水、洗衣粉、去污粉刷洗,刷子是特制的,如瓶刷、烧杯刷、冷凝管刷等,但用腐蚀性洗液时则不用刷子。若难于洗净时,则可根据污垢的性质选用适当的洗液进行洗净,如果是酸性的污垢用碱性洗液洗净,反之亦然;有机污垢用碱性或有机溶剂洗涤。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洗液:

(1)铬酸洗涤

这种洗液氧化性很强,对有机污垢破坏力很强。倾去器皿内的水,慢慢倒入洗液,转动器皿,使洗液充分浸润不干净的器壁,数分钟后把洗液倒回洗液瓶中,用自来水冲洗器皿。若器壁上粘有少量炭化残渣,可加入少量洗液,浸泡一段时间后在小火上加热,直至冒出气泡,炭化残渣可被除去。当洗液颜色变绿,表示已经失效,不能在倒回洗液瓶中而应倒在指定地点。

(2)盐酸

浓盐酸可洗去附着在器壁上的二氧化锰,碳酸盐等污垢

(3)碱性和合成洗涤剂

配成浓溶液即可。用以洗涤油脂等一些有机物。

(4)有机溶剂洗涤剂

当胶状或焦油状的有机污垢如用上述方法不能洗去时,可选用丙酮、乙醚、苯等有机溶剂浸泡,同时应加盖以避免溶剂挥发或用NaOH的乙醇溶液亦可。用有机溶剂作洗涤剂时,使用后可回收重复利用。若用于精制或有机分析的器皿,除用上述方法处理外,还必须用去离子水冲洗。

器皿是否清洁的标志是:加水倒置,水顺着器壁流下,内壁被均匀湿润着一层薄的水膜,且不挂水珠。

萃取与洗涤

基本原理: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用来提取或纯化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应用萃取可以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物质,也可以用来洗去混合物中少量杂杂质。通常称前者为抽取或萃取,后者为洗涤

1.       仪器的选择

液体萃取最通常的仪器是分液漏斗,一般选择容积较被萃取液大1-2倍的分液漏斗.

2.       萃取溶剂

萃取溶剂的选择,应根据被萃取化合物的溶解度而定,同时要易于和溶质分开,所以最好用低沸点溶剂。一般难溶于水的物质用石油醚等萃取;较易溶者,用苯或乙醚萃取;易溶于水的物质用乙酸乙酯等萃取。每次使用萃取溶剂的体积一般是被萃取液体的1/51/3,两者的总体积不应超过分液漏斗总体积的2/3

3.       操作方法

在活塞上涂好润滑脂,塞后旋转数圈,使润滑脂均匀分布,再用小像皮圈套住活塞尾部的小槽,防止活塞滑脱。关好活塞,装入待萃取物和萃取溶剂。塞好塞子,旋紧。先用右手食指末节将漏斗上端玻塞顶住,再用大拇指及食指和中指握住漏斗,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蜷握在活塞的柄上,上下轻轻振摇分液漏斗,使两相之间充分接触,以提高萃取效率。

每振摇几次后,就要将漏斗尾部向上倾斜(朝无人处)打开活塞放气,以解除漏斗中的压力。如此重复至放气时只有很小压力后,再剧烈振摇23min,静置,待两相完全分开后,打开上面的玻塞,再将活塞缓缓旋开,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有时在两相间可能出现一些絮状物也应同时放去。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却不可也从活塞放出,以免被残留在漏斗颈上的另一种液体所沾污。

乳化现象解决的方法

(1)较长时间静置;

(2)若是因碱性而产生乳化,可加入少量酸破坏或采用过滤方法除去;

(3)若是由于两种溶剂(水与有机溶剂)能部分互溶而发生乳化,可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等),利用盐析作用加以破坏。另外,加入食盐,可增加水相的比重,有利于两相比重相差很小时的分离;

(4)加热以破坏乳状液,或滴加几滴乙醇、磺化蓖麻油等以降低表面张力。

注意:使用低沸点易燃溶剂进行萃取操作时,应熄灭附近的明火。

化学萃取

化学萃取(利用萃取剂与被萃取物起化学反应)也是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洗涤或分离混合物,操作方法和前面的分配萃取相同。例如,利用碱性萃取剂从有机相中萃取出有机酸,用稀酸可以从混合物中萃取出有机碱性物质或用于除去碱性杂质,用浓硫酸从饱和烃中除去不饱和烃,从卤代烷中除去醇及醚等。

-固萃取

自固体中萃取化合物,通常是用长期浸出法或采用脂肪提取器,前者是靠溶剂长期的浸润溶解而将固体物质中的需要成分浸出来,效率低,溶剂量大

脂肪提取器是利用溶剂回流和虹吸原理,是固体物质每一次都能被纯的溶剂所萃取,因而效率较高,为增加液体浸溶的面积,萃取前应先将物质研细,用滤纸套包好置于提取器中,提取器下端接盛有萃取剂的烧瓶,上端接冷凝管,当溶剂沸腾时,冷凝下来的溶剂滴入提取器中,待液面超过虹吸管上端后,即虹吸流回烧瓶,因而萃取出溶于溶剂的部分物质。就这样利用溶剂回流和虹吸作用,是固体中的可溶物质富集到烧瓶中,提取液浓缩后,将所得固体进一步提纯。

减压蒸馏

1.       减压蒸馏

液体的沸点是指它的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力时的温度,因此液体的沸点是随外界压力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借助于真空泵降低系统内压力,就可以降低液体的沸点,这便是减压蒸馏操作的理论依据。

减压蒸馏是分离可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方法之一。它特别适用于那些在常压蒸馏时未达沸点即已受热分解、氧化或聚合的物质。

2.       装置

蒸馏装置

主要由蒸馏、抽气(减压)、安全保护和测压四部分组成。蒸馏部分由蒸馏瓶、克氏蒸馏头、毛细管、温度计及冷凝管、接受器等组成。克氏蒸馏头可减少由于液体暴沸而溅入冷凝管的可能性;而毛细管的作用,则是作为气化中心,使蒸馏平稳,避免液体过热而产生暴沸冲出现象。毛细管口距瓶底约12mm,为了控制毛细管的进气量,可在毛细玻璃管上口套一段软橡皮管,橡皮管中插入一段细铁丝,并用螺旋夹夹住。蒸出液接受部分,通常用多尾接液管连接两个或三个梨形或圆形烧瓶,在接受不同馏分时,只需转动接液管,在减压蒸馏系统中切勿使用有裂缝或薄壁的玻璃仪器。尤其不能用不耐压的平底瓶(如锥形瓶等),以防止内向爆炸。抽气部分用减压泵,最常见的减压泵有水泵和油泵两种。安全保护部分一般有安全瓶,若使用油泵,还必须有冷阱、及分别装有粒状氢氧化钠、块状石蜡及活性炭或硅胶、无水氯化钙等吸收干燥塔,以避免低沸点溶剂,特别是酸和水汽进入油泵而降低泵的真空效能。所以在油泵减压蒸馏前必须在常压或水泵减压下蒸除所有低沸点液体和水以及酸、碱性气体。测压部分采用测压计,常用的测压计。

3.       操作方法

仪器安装好后,先检查系统是否漏气,方法是:关闭毛细管,减压至压力稳定后,夹住连接系统的橡皮管,观察压力计水银柱有否变化,无变化说明不漏气,有变化即表示漏气。为使系统密闭性好,磨口仪器的所有接口部分都必须用真空油脂润涂好,检查仪器不漏气后,加入待蒸的液体,量不要超过蒸馏瓶的一半,关好安全瓶上的活塞,开动油泵,调节毛细管导入的空气量,以能冒出一连串小气泡为宜。当压力稳定后,开始加热。液体沸腾后,应注意控制温度,并观察沸点变化情况。待沸点稳定时,转动多尾接液管接受馏分,蒸馏速度以0.51/S为宜.蒸馏完毕,除去热源,慢慢旋开夹在毛细管上的橡皮管的螺旋夹,待蒸馏瓶稍冷后再慢慢开启安全瓶上的活塞,平衡内外压力,(若开得太快,水银柱很快上升,有冲破测压计的可能),然后才关闭抽气泵.

有机物化学鉴定的一般方法(一)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1)加热或矿酸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于试管中,加热至沸或加5%盐酸,如发生混浊或有沉淀示含有水溶性蛋白质。

2)缩二脲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10%氧化钠溶液2滴,充分摇匀,逐渐加入硫酸铜试液,随加摇匀,注意观察,如呈现紫色或紫红色示可能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

凡蛋白质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CONH-)者均有此反应,能在碱性溶液中与Cu2+生成仙络合物,呈现一系列的颜色反应,二肽呈蓝色,三肽呈紫色,加肽以上呈红色,肽键越多颜色越红。

3)茚三酮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入茚三酮试液23滴,加热煮沸45分钟,待其冷却,呈现红色棕色或蓝紫色(蛋白质、胨类、肽类及氨基酸)。

α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水合作物作用,氨其酸氧化成醛、氨和二氧化碳,而茚三酮被还原成仲醇,与所后成的氨及另一分子茚三酮缩合生成有蓝紫色的化合物。

【注】茚三酮试剂主要是多肽和氨基酸的显色剂,反应在1小时内稳定。试剂溶液pH值以57为宜,必要时可加吡啶数滴或醋酸钠调整。

此反应非常灵敏,但有个别氨基酸不能呈紫色,而呈黄色,如脯氨酸。
4)氨基酸薄层层析检出反应:

 吸附剂:硅胶G

 展开剂:(1)正丁醇:水(11)(2)正丁醇:醋酸:水(415

 显色剂:0.5%茚三酮丙酮溶液,喷雾后于1100烘箱放置5分钟,显蓝紫允或紫色。

2.皂甙

(1)泡沫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2ml于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3分钟,即产生持久性蜂窝状泡沫(维持10分钟以上),且泡沫量不少于液体体积的13

【注】常用的增溶剂吐温、司盘,振摇时均能产生持久性泡沫,要注意区别。

2)溶血试验:取试管4支,分别加入滤液0.250.50.75 ml,然后依次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252.01.751.5 ml,使每一个试管中的溶液都成为2.5ml, 再将各试管加入2%的血细胞悬液2.5ml,振摇均匀后,同置于370水浴或25270的室温中注意观察溶血情况,一般观察3小时即可,或先滴红细胞于显微镜下,然后滴加检液看血细胞是否消失。如有溶血现象示正反应。

【注】鞣质对血红细胞有凝集作用,干扰溶血试验的观察,应事先除去(可用取胜酰胺粉吸附或用明胶沉淀)。

检液应为中性溶液。

3)醋酐浓硫酸试验(Liebrmann Burchard反应)取检品的水溶液置蒸发皿中,于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入少量冰醋酸使溶解,再加入醋酐浓硫酸(191)试液,呈现红紫色并变成污色绿色(甾类、三萜类成分或皂甙)

4)区别甾体皂甙和三萜皂甙:取带塞试管两支,各盛检品的水溶解1 ml1支加0.1N盐酸溶液2ml,另一支加0.1N氢氧化钠溶液2ml用力振摇1分钟(需左右手交替振摇各半分钟),观察两管泡沫的多少,若两管泡沫体积相同或酸管多,示含三萜式皂甙;若加碱管泡沫多于加酸管示含甾示含甾体皂甙。

三萜皂甙为酸性皂甙在酸性水溶液中形成较稳定的泡沫;甾体皂甙为中性皂甙在碱笥溶液中能形成较稳定的泡沫。

3.糖、多糖或甙类

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取检品的水溶液12ml(如为醇溶液须将醇蒸发除去),加入碱笥酒石酸铜试液1ml,于沸水浴上加热5分钟,产生棕红色或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示有还原糖。

还原糖能使二价铜盐(蓝色)还原成氧化亚铜,醛糖的醛基氧化成羧基:

【注】

a)         如检液呈酸性,应先碱化。

b)        此反应所产生的沉淀由于条件不同,其颜色也不同,质点上的呈黄色,质点大的呈红色。有保持性胶体存在时,也常产生黄色沉淀。

c)         样品中含有其他醛、酮及还原较强的其他成分,或中划药制剂中附加的抗氧剂、;葡萄糖等均可显阳性反应。(2α萘酚试验(Molisch紫环反应):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5%萘酚试液数滴振摇后,沿管壁滴入56滴浓硫酸,使成两液层,待23分钟后,两层液面出现紫红色环(糖、多糖或甙类)。多糖类遇浓硫酸被水解成单糖,单糖被浓硫酸脱水闭环,形成糠醛类化合物,在浓硫酸存在下与α萘酚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缩合物。

【注】

、甙的分子结构中含有糖基,一般属于单糖类,如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但也有含二分子糖(双糖)或多分子糖(多糖)。在上述反应条件下,甙被水解成单糖,因此甙萘酚试验,系分子中糖部分的反应。

、由于此反应较为灵敏,如有微量滤纸纤维或中草药粉末存在于溶液中,都能产生上述反应。故滤过时应加注意。

3)多糖的确证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5ml于水蒸发至干,加入1ml蒸馏水,再加入乙醇5ml,如出现沉淀,滤过收集后用少量热乙醇洗涤,再将沉淀物溶于3ml蒸馏水中,做下例试验。

碘试验:取检品的不溶液1ml,加碘试液1滴,观察颜色变化,如呈蓝黑色为地衣糖;紫黑色为糊精;蓝色加热消失,冷后蓝色再现为淀粉。

多糖水解: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入稀盐酸5滴,置沸水浴中加热1015分钟,然后用10%氢氧化钠液中和至中性,再加新配制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淮4滴,另取检液1ml,不加酸水解直接加入上述试液4滴,两管同置水浴上煮沸56分钟。如果水解后生成棕红色常常物的量比未经水解的多,则示有多糖。

多糖水解后产生单糖,利用单糖的还原性,使铜离子还原成氧化亚铜。
4.鞣质及酚类
1)三氯化铁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2滴,呈现绿色、污绿色、蓝黑色或暗紫色(可水解鞣质显蓝一蓝黑色,缩合鞣显绿色一污绿色)。
鞣质均是多羟基酚的衍生物,即多元酚,能和三价铁离子发生颜色反应生成复杂的络盐。
【注】此反应如遇有矿酸或有机酸、醋酸盐等存在,能阻碍颜色的生成。硝基酚类对三氯化铁试剂无明显反应。(2)明胶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氯化钠明溶液23滴,即生成白色沉淀物。
鞣质有凝固蛋白的性能。

3)溴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溴试液12滴,生成白色或沉淀物,示可能含有酚或儿茶酚鞣质。
【注】过多的溴会阻碍鞣质的沉淀,因此溴水不宜多加。
4)香草醛一酸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喷雾或滴加香草醛一盐酸试液,呈现红色斑点(多元酚类物质)。
5)鞣质、酚类薄层层析检出反应:
吸附剂:聚酰胺;硅胶;硅胶;石膏:水(517)调成状,涂成薄板,1050烘干45分钟。

展开剂:乙醇:醋酸(1002);正丁醇:乙酸乙酯:水(541);苯:甲醇(955)。

显色剂:10%三氯化铁溶液;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与1%铁氰化钾水溶液(11)显蓝一紫色斑点。

5.黄酮及其甙类
1)盐酸一镁(或锌)粉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加放少量镁粉(或锌粉),然后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中加热23分钟,如出现红色示有游离黄酮类或黄酮甙(以同法不加镁或粉做一对照,如两管都显红色则有花色素存在。如继续加碳酸试液使成碱笥即变成紫色双转变为蓝色,即证明含花色素)。
黄酮类的乙醇溶液,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能被镁粉还原,生成花色甙元而呈现红色或紫色反应(个别为淡黄色、橙色、紫色或蓝色)。这是由于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碱性氧原子,致能溶于稀酸中被还原成带四价的氧原子即锌盐。本法是鉴别黄酮类的一个反应。但花色素本身在酸性下(不需加镁粉)呈红色,应加以区别。

【注】此反庆仅在化学结构中,第三位上带羟基的酮醇类显色较明显,而其它黄酮烷酮类均不甚明显。因此试验呈阴性反庆是不能做出否定的结论,尚需结合其他实验再做结论。试验应在醇中进行,水分多会影响颜色的生成。此反庆较慢,有时需置水浴上加热,以促使反应的进行。

2)荧光试验:

三氯化铝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再点1次,使其浓度庥中),干后,喷雾1%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呈现黄色、绿色、橙色等荧光为黄酮类;呈现天蓝色或黄绿色;荧光,则为二氢黄酮类。这是区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鉴别反应。

硼酸丙酮枸橼酸丙酮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在沸水浴上蒸干加入饱和硼酸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溶液各0.5ml,蒸去丙酮后,在紫外光灯下观察,管内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黄酮或其甙类)。

3)碱液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再点一次,使其溶液集中),干后,喷1%碳酸钠溶液或在氨蒸气中熏几分钟,呈现亮黄、绿或橙黄色。如将氨气熏过的滤纸露置空气中,颜色逐渐裉去而变为原有的颜色(黄酮或其甙类)。

重结晶

由有机反应或由天然物提取得到的固体有机化合物往往是不纯的,最常用的纯化方法是重结晶。重结晶方法是利用固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其相互分离。进行重结晶的简单程序是先将不纯固体物质溶解于适当的热的溶剂中制成接近饱和的溶液,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冷却滤液,使晶体自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易溶性杂质仍留于母液小,抽气过滤,将晶体从母液中分出,干燥后测定熔点,如纯度仍不符合要求,可再次进行重结晶,直至符合要求为止。关于溶剂的选择,选择适当的溶剂对于重结晶操作的成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个良好的溶剂必须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a)         不与被提纯物质起化学反应

b)        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只能溶解很少量;

c)         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前一种情况杂质留于母液内,后一种情况趁热过滤时杂质被滤除;

d)        溶剂的沸点不宜太低,也不宜过高。溶剂沸点过低时制成溶液和冷却结晶两步操作温差小,团体物溶解度改变不大,影响收率,而且低沸点溶剂操作也不方便。溶剂沸点过高,附着于晶体表面的溶剂不易除去。

e)         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在几种溶剂都适用时,则应根据结晶的回收率、操作的难易、溶剂的毒性大小及是否易燃、价格高低等择优选用。

关于晶体的析出

过滤得到的滤液冷却后,晶体就会析出。用冷水或冰水迅速冷却并剧烈搅动溶液时,可得到颗粒很小的晶体,将热溶液在空温条件下静置使之缓缓冷却,则可得到均匀而较大的品体。

如果溶液冷却后晶体仍不析出,可用玻璃抹摩控液面下的容器壁,也可加入品种,或进一步降低溶液温度(用冰水或其它冷冻溶液冷却)

如果溶液冷却后不析出品体而得到油状物时,可重新加热,至形成澄清的热溶液后,任其自行冷却,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摩擦器壁或投人品种,以加速品体的析出。若仍有油状物开始忻出,应立即剧烈搅拌使油滴分散。

各种显色剂及其配制方法

碘:

不饱和或者芳香族化合物

配制方法

100ml广口瓶中,放入一张滤纸,少许碘粒。

或者在瓶中,加入10g碘粒,30g硅胶

紫外灯

含共厄基团的化合物,芳香化合物

硫酸铈:

生物碱

配制方法

10%硫酸铈(IV)+15%硫酸的水溶液

氯化铁

苯酚类化合物

配制方法

1% FeCl3 + 50% 乙醇水溶液.

桑色素(羟基黄酮)

广谱, 有荧光活性

配制方法

0.1% 桑色素+甲醇

茚三酮

氨基酸

配制方法

1.5g 茚三酮 + 100mL of 正丁醇+ 3.0mL 醋酸

二硝基苯肼(DNP)

醛和酮

配制方法

12g二硝基苯肼+ 60mL 浓硫酸 + 80mL + 200mL 乙醇

香草醛(香兰素)

广谱

配制方法

15g 香草醛 + 250mL 乙醇 +2.5mL 浓硫酸

高锰酸钾

含还原性基团化合物,比如羟基,氨基,醛

配制方法

1.5g KMnO4 + 10g K2CO3 + 1.25mL 10% NaOH + 200mL . 使用期3个月

溴甲酚绿

羧酸,pKa<=5.0

配制方法

100ml乙醇中,加入0.04g溴甲酚绿,缓慢滴加0.1MNaOH水溶液,刚好出现蓝色即至。

钼酸铈

广谱

配制方法

235 mL + 12 g 钼酸氨 + 0.5 g 钼酸铈氨 + 15 mL 浓硫酸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1

广谱

配制方法

135 乙醇 + 5 mL 浓硫酸 + 1.5 mL of 冰醋酸 + 3.7 mL 茴香醛,剧烈搅拌,使混合均匀.

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2

萜烯,桉树脑(cineoles), withanolides, 出油柑碱(acronycine)

配制方法

茴香醛:HClO4:丙酮: (1:10:20:80)

磷钼酸(PMA)

广谱

配制方法

10 g of 磷钼酸+100 mL 乙醇

用于有机液体较强的去水剂

试剂*

与水形成的化合物

Na**

NaOH,H2

用于烃和醚的去水很出色;不得用于人和卤代烃

CaH2

Ca(OH)2,H2

最佳去水剂之一;LiALH4缓慢但效率高相对较安全.用于烃,,,,C4和更高级的 (勿用于C1,C2,C3),不得用于醛和活泼羧基化合物

LiALH4***

LiOH,AL(OH)3,H2

只使用于惰性溶剂[烃基,芳基卤(不能用于烷基卤),];能与任何酸性氢和大多数功能团(,?,硝基,等等)反应.使用时要小心;多余者可慢慢加入乙酸乙酯加以破坏.

BaOCao

Ba(OH)2Ca(OH)2

慢而有效;主要适用于醇类和醚类,但不易用于对强碱敏感的 化合物

P2O5

HPO3,H3PO4,H4P2O7

非常快而且效率高,高度耐酸,建议先预干燥.仅用于惰性化合物(尤其适用于烃,,卤代烃,,)

常用压力单位换算表

单位

牛顿/2(帕斯卡)

公斤力/2

公斤力/厘米2

标准大气压

毫米水柱4oC

毫米水银柱0oC

/英寸2

(N/m2)(Pa)

(kgf/m2)

(kgf/cm2)

(bar)

(atm)

(mmH2O)

mmHg

lb/in2,psi

牛顿/2 (帕斯卡)

1

0.101972

10.1972×10-6

1×10-5

0.986923×10-5

0.101972

7.50062×10-3

145.038×10-6

公斤力/2

9.80665

1

1×10-4

9.80665×10-5

9.67841×10-5

1×10-8

0.0735559

0.00142233

公斤力/厘米2

98.0665×103

1×104

1

0.980665

0.967841

10×103

735.559

14.2233

1×105

10197.2

1.01972

1

0.986923

10.1972×103

750.061

14.5038

标准大气压

1.01325×105

10332.3

1.03323

1.01325

1

10.3323×103

760

14.6959

毫米水柱

0.101972

1×10-8

1×10-4

9.80665×10-5

9.67841×10-5

1

73.5559×10-3

1.42233×10-3

毫米水银柱

133.322

13.5951

0.00135951

0.00133322

0.00131579

13.5951

1

0.0193368

/英寸2

6.89476×103

703.072

0.0703072

0.0689476

0.0680462

703.072

51.7151

1

注:1. 1工程大气压(at)=1公斤力/厘米2.
2. 用水柱表示的压力,是以纯水在4oC时的密度值为标准的.

有机物正别名对照

别名

化学名

别名

化学名

别名

化学名

曲酸

5-羟基-2-羟甲基-1,4-吡喃酮

柠檬酸

2-羟基丙烷-1,2,3-三羟酸

焦性没食子酸

1,2,3-苯三酚

烟酸

吡啶-3-甲酸

水杨酸

2-羟基苯甲酸

巴豆醛

2-丁烯醛

肌酸

N-甲基胍基乙酸

山梨酸

2,4-己二烯酸

月桂酸

十二烷酸

草酸

乙二酸

肉桂酸

苯丙烯酸

马来酸

顺丁烯二酸

甘油

1,2,3-丙三醇

富马酸

反丁烯二酸

安息香酸

苯甲酸

乳酸

2-羟基丙酸

二甘醇

一缩二乙二醇

乌洛托品

六亚甲基四胺

肥酸

己二酸

没食子酸

345-三羟基苯甲酸

香草醛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

糠醛

呋喃甲醛

糠醇

呋喃甲醇

茴香醛

对甲氧基苯甲醛

蚁酸

甲酸

儿茶酚

邻苯二酚

干燥剂使用指南

干燥剂

适合干燥的物质

不适合干燥的物质

吸水量(g/g)

活化温度

氧化铝

, 空气, 氨气, 氩气, 氦气, 氮气, 氧气, 氢气,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0.2

175

氧化钡

有机碱, , ,

酸性物质,二氧化碳

0.1

氧化镁

, , ,碱性气体,

酸性物质

0.5

800

氧化钙

, ,氨气

酸性物质,

0.3

1000

硫酸钙

大多数有机物

0.066

235

硫酸铜

, , (特别适合苯和甲苯的干燥)

0.6

200

硫酸钠

氯代烷烃,氯代芳烃, , ,

1.2

150

硫酸镁

, , , ,

对酸敏感物质

0.2   &shy; 0.8

200

氯化钙(<20 )

氯代烷烃,氯代芳烃, , 饱和芳香烃, 芳香烃,

, , 苯酚, , 酰胺,氨基酸,某些酯和酮

0.2   (1H2O)
  0.3 (2H2O)

250

氯化锌

, ,

0.2

110

氢氧化钾

, 有机碱

, 苯酚, , 酰胺, 酸性气体,

氢氧化钠

, 苯酚, , 酰胺

碳酸钾

, , , ,

, 苯酚

0.2

300

饱和脂肪烃和芳香烃 ,

, , , ,, , 氯代有机物, 含水过高的物质

五氧化二磷

烷烃, 芳香烃,,氯代烷烃,氯代芳烃, , 酸酐, ,

, , , , 氟化氢和氯化氢

0.5

浓硫酸

惰性气体,氯化氢, 氯气,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基本不能与其它物质接触

硅胶(6-16 )

绝大部分有机物

氟化氢

0.2

200-350

3A 分子筛

分子直径>3 A

分子直径<3 A

0.18

117-260

4A 分子筛

分子直径>4 A

分子直径<4 A, 乙醇, 硫化氢,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乙烯, 乙炔, 强酸

0.18

250

5A 分子筛

分子直径> 5 A, , 支链化合物和有4 个碳原子以上的环

分子直径<5 A, , 丁醇, 正丁烷到正22

0.18

250

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甲醇

沸点64.96,折光率1.328 8,相对密度0.791 4

普通未精制的甲醇含有0.02%丙酮和0.1%水。而工业甲醇中这些杂质的含量达0.5%~1%

为了制得纯度达99.9%以上的甲醇,可将甲醇用分馏柱分馏。收集64的馏分,再用镁去水(与制备无水乙醇相同)。甲醇有毒,处理时应防止吸入其蒸汽。

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乙醇

沸点78.5,折光率1.361 6,相对密度0.789 3

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很多,根据对无水乙醇质量的要求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若要求98%~99%的乙醇,可采用下列方法:

利用苯、水和乙醇形成低共沸混合物的性质,将苯加入乙醇中,进行分馏,在64.9时蒸出苯、水、乙醇的三元恒沸混合物,多余的苯在68.3与乙醇形成二元恒沸混合物被蒸出,最后蒸出乙醇。工业多采用此法。

用生石灰脱水。于100mL95%乙醇中加入新鲜的块状生石灰20g,回流3~5h,然后进行蒸馏。

若要99%以上的乙醇,可采用下列方法:

100mL99%乙醇中,加入7g金属钠,待反应完毕,再加入27.5g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或25g草酸二乙酯,回流2~3h,然后进行蒸馏。

金属钠虽能与乙醇中的水作用,产生氢气和氢氧化钠,但所生成的氢氧化钠又与乙醇发生平衡反应,因此单独使用金属钠不能完全除去乙醇中的水,须加入过量的高沸点酯,如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与生成的氢氧化钠作用,抑制上述反应,从而达到进一步脱水的目的。

60mL99%乙醇中,加入5g镁和0.5g碘,待镁溶解生成醇镁后,再加入900mL99%乙醇,回流5h后,蒸馏,可得到99.9%乙醇。

由于乙醇具有非常强的吸湿性,所以在操作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转移次数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同时所用仪器必须事前干燥好。

常用有机试剂的纯化-丙酮

沸点56.2,折光率1.358 8,相对密度0.789 9

普通丙酮常含有少量的水及甲醇、乙醛等还原性杂质。其纯化方法有:

250mL丙酮中加入2.5g高锰酸钾回流,若高锰酸钾紫色很快消失,再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继续回流,至紫色不褪为止。然后将丙酮蒸出,用无水碳酸钾或无水硫酸钙干燥,过滤后蒸馏,收集55~56.5的馏分。用此法纯化丙酮时,须注意丙酮中含还原性物质不能太多,否则会过多消耗高锰酸钾和丙酮,使处理时间增长。

100mL丙酮装入分液漏斗中,先加入4mL10%硝酸银溶液,再加入3.6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摇10min,分出丙酮层,再加入无水硫酸钾或无水硫酸钙进行干燥。最后蒸馏收集55~56.5馏分。此法比方法要快,但硝酸银较贵,只宜做小量纯化用。

常用有机溶剂的纯化-

沸点80.1,折光率1.501 1,相对密度0.87865

普通苯常含有少量水和噻吩,噻吩和沸点84,与苯接近,不能用蒸馏的方法除去。

噻吩的检验:取1mL苯加入2mL溶有2mg吲哚醌的浓硫酸,振荡片刻,若酸层号蓝绿色,即表示有噻吩存在。

噻吩和水的除去:将苯装入分液漏斗中,加入相当于苯体积七分之一的浓硫酸,振摇使噻吩磺化,弃去酸液,再加入新的浓硫酸,重复操作几次,直到酸层呈现无色或淡黄色并检验无噻吩为止。

将上述无噻吩的苯依次用10%碳酸钠溶液和水洗至中性,再用氯化钙干燥,进行蒸馏,收集80的馏分,最后用金属钠脱去微量的水得无水苯。

体内化学毒素可以危害四代

如果你的曾祖父体内携带有毒的化学物质,那么即使你已是曾孙辈,也有可能无法幸免,受到他体内毒素的影响。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老鼠进行试验和研究发现,某些特定毒素可以在动物体内传承四代之久。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通过对老鼠进行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某些有毒化学物质在雄性体内能传承到第四代后代。这一结论是研究人员将两种影响生殖能力的毒剂注入已怀胎母鼠体内、对其后代进行研究得出的。

文章中,研究人员还指出,动物体内的毒素可能对遗传疾病有一定的影响,目前人们往往将遗传疾病归咎于基因突变。

这为研究(遗传)疾病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华盛顿州立大学生殖生物学中心主任迈克尔·斯金纳说,我们相信这一现象将被广泛接受。这一现象也将是研究遗传疾病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毒素可连续影响四代的现象以前从未出现过,尽管人们早就知道射线疗法及癌症化疗会影响生殖能力及下一代。其中,射线疗法可能引起种系基因突变,即睾丸和精子细胞的DNA发生突变。而实际上,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非常少。

斯金纳的研究小组说,他们所进行的试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非突变。而是在甲基化变化过程中,化学毒剂影响到了DNA

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来源:unknown  作者:unknown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00万种化学物质,其中常用的化学品就有7万多种,每年还有 上千种新的化学品问世。在品种繁多的化学品中,有许多系有毒化学物质,在生产、 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灾 难性事故。因此,了解和掌握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危害的基本知识,对于加强有毒 化学物质的管理,防止其对人体的危害和中毒事故的发生,无论对管理人员还是工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毒物的分类。

1. 金属为类金属 常见的金属和类金属毒物有铅、汞、锰、镍、铍、砷、磷及其 化合物等。

2.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的气体 它是化学工业常遇 到的有毒气体。刺激性气体的种类甚多,最常见的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 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

3.窒息性气体——是指能造成机体缺氧的有毒气体 窒息性气体可分为单纯窒息性 气体、血液窒息性气体和细胞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乙烷、乙烯、一氧化碳、 硝基苯的蒸气、氰化氢、硫化氢等。

4. 农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除草剂等 农药的使用对保证农作物 的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如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可引起中毒。

5.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属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应用广泛的有机 芗帘健妆健? 二甲苯、二硫化碳、汽油、甲醇、丙酮等,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 苯等。

6. 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无毒或毒性很小,但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 可释放出游离单体对人体产生危害,如酚醛树脂遇热释放出苯酚和甲醛具有刺激作用。 某些高分子化合物由于受热、氧化而产生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如聚四氟乙烯塑料受 高热分解出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吸入后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高 分子化合物生产中常用的单体多数对人体有危害。

二、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体内,在工业生产中,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和 皮肤进入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

1. 呼吸道是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的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 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侵入体内。人的肺脏由亿万个肺泡组成,肺泡壁很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 壁进入血液循 环而被运送到全身。通过呼吸道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其在空气中的浓度,浓度越高, 吸收越快。

2.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亦比较常见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 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

3.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 食、 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 咽下而进入消化道。

三、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到全身 当在作用点达到一定浓 度时,就可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分布是不均匀的,同一种毒物在不同的组织和 器官分布量有多有少。有些毒物相对集中于某组织或器官中,例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苯多分布于骨髓及类脂质。

2.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称之为毒物 的生物转化 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 或增加(增毒作用)。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 结为氧化、还原、水解及结合。经转化形成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3.毒物在体内可经转化后或不经转化而排出。毒物可经肾、呼吸道及消化道途径 排出,其中经肾随尿排出是最主要的途径 尿液中毒物浓度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 常通过测定尿中毒物及其代谢物,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

4.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 现象就称之为毒物的蓄积 此时毒物大多相对集中于某些部位,毒物对这些蓄积部位可产 生毒作用。 毒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四、对人体的危害: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为引起中毒。中毒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物一 次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所引起的中 毒称为慢性中毒;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之为亚急性中毒。接触毒物不同,中毒后 的病状不一样,现将中毒后的主要症状分述如下:

() 呼吸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 吸入,轻者引起呼吸 姥字 ,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见引起呼吸系统 损害的毒物有氯气、氨、二氧化硫、光气、氮氧化物,以及某些酸类、酯类、磷化物等。急性中毒:

1. 急性吸吸道炎刺激性毒物可引起鼻炎、 喉炎、声门水 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有流涕、喷嚏、咽痛、 、咯痰、胸痛、气急、呼吸 困难等。

2. 化学性肺炎 肺脏发生炎症,比急性呼吸道炎更严重。患者有剧 咳嗽、 咳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发热等。

3.化学性肺水肿 患者肺泡内和肺泡间充满液体, 多为大量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是最严重的呼吸 道病变,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粘膜青紫(紫绀) 剧咳,带有大量粉红色 沫痰,烦躁不安等。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铬及砷化合物, 可引起鼻粘膜糜烂、溃疡甚至发生鼻中隔穿孔。长期低浓度吸入刺激性气体或粉尘, 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重得可发生肺气肿。某些对呼吸道有致敏性的毒物,如甲苯 二异氰酸酯(TDI)、乙二胺等,可引起哮喘。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由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等处) 组成。有毒物质可损害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 主要侵犯神经系统的毒物称为亲神经性毒物

1. 神经衰弱综合症 这是许多毒物慢性中毒的早期表现。患者出现头痛、头晕、 乏力、情绪不稳、记忆力减退、睡眼不好、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 周围神经病 常见引起周围神经病的毒物有铅、铊、砷、正己烷、丙烯酰胺、 烯等。毒物可侵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表现有?动障碍,四肢远 端手套、袜套样分布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反射减弱,肌肉萎缩等,严重都可出现瘫痪。

3. 中毒性脑病 中毒性脑病多是由能引起组织缺氧的毒物和直接对神经系统有选 择性毒性的毒物引起。前者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氮气、甲烷等;后者如铅、 四乙基铅、汞、猛、二硫化碳等。急性中毒性脑病是急性中毒中最严重的病变之一, 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嗜睡、视力模糊、步态蹒跚,甚至烦躁等,严重者可发生脑 疝而死亡。慢性中毒性脑病可有痴呆型、精神分裂症型、震颤麻痹型、共济失调型等。

()血液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有许多毒物能引起血液系统损害。如:苯、砷、铅等, 能引起贫血;苯、巯基乙酸等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症;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如苯胺、 硝基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突出的表现为皮肤、粘膜青紫;氧化砷可破坏 红细胞,引起溶血;苯、三硝基甲苯、砷化合物、四氯化碳等可抑制造血机能,引起 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再生碍性贫血;苯可致白血症已得到公认, 其发病率为0.14/1000

() 消化系统:有毒物质对消化系统的损害很大。 如: 汞可致毒性口腔炎,氟可导致氟斑牙;汞、砷等毒物,经口侵入可引起出血性胃肠炎;铅中毒,可有腹绞痛; 黄磷、砷化合物、四氯化碳、苯胺等物质可致中毒性肝病。

() 循环系统常见的有:有机溶剂中的苯、有机 药以及某些刺激性气体和 窒息性气体对心肌的损害,其表现为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心率快等;急性中毒 可出现休克;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等。

()泌尿系统 经肾随尿排出是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最重要的途径,加之肾血流量 丰富,易受损害。泌尿系统各部位都可能受到有毒物质损害,如慢性铍中毒常伴有尿路 结石 ,杀虫脒中毒可出现出血性膀胱炎等,但常见的还是肾损害。不少生产性毒物对肾有毒 性, 尤以重金属和卤代烃最为突出。如汞、铅、铊、镉、四氯化碳、六氟丙烯、二氯乙烷、 溴甲烷、溴乙烷、碘乙烷等。

骨骼损害:长期接触氟可引起氟骨症。磷中毒可引起下颌改变,严重者发生下颌骨坏死。长 期接触氯乙烯可导致肢端溶骨症,即指骨末端发生骨缺损。镉中毒可引起骨软化。

眼损害:生产性毒物引起的眼损害分为接触性和中毒性两类。接触性眼损害主要是指酸、碱 及其它腐蚀性毒物引起的眼灼伤。眼部的化学灼伤救治不及时可造成终生失明。引起 中毒性眼病最主要的毒物为甲醇和三硝基甲苯。甲醇急性中毒者的眼部表现模糊、眼 球压痛、畏光、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等症状,严重中毒时可导致复视、双目失明。 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中毒性白内障,即眼晶状体发生混浊,混 浊一旦出现,停止接触不会自行消退,晶状体全部混浊时可导致失明。

皮肤损害:职业性疾病中常见、发病率最高的是职业性皮肤病,其中由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 引起皮肤损害的化学性物质分为:原发性刺激物、致敏物和光敏感物。常见原发性刺 激物为酸类、碱类、金属盐、溶剂等;常见皮肤致敏物有金属盐类(如铬盐、镍盐) 合成树脂类、染料、橡胶添加剂等;光敏感物有沥青、焦油、吡啶、蒽、菲等。常见 的职业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 油疹及氯痤疮、皮肤黑变病、皮肤溃疡、角化过度 及皲裂等。

化学灼伤:化学灼伤是化工生产中的常见急症,是指由化学物质对皮肤、粘膜刺激及化学反 应热引起的急性损害。按临床表现分为体表(皮肤)化学灼伤、呼吸道化学灼伤、消化 道化学灼伤、眼化学灼伤。常见的致伤物有酸、碱、酚类、黄磷等。某些化学物质在 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 引起死亡。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 C)1994年公布了对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种物质或环境。致癌物质有苯、铍及其化合物、 镉及其化合物、 六价铬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环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α-萘胺、 4-氨基联苯、联苯胺、煤焦油沥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环境有煤的气化、焦炭生 产等场所。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 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 肉瘤,焦炉工人 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

毒物引起的中毒易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 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等。 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而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损害。此外,有毒化学 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 ),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感受性等。总之,机体与 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 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化学物质中毒的防治。

关闭窗口
 
 青岛科技大学 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青岛市四方区郑州路53号 电话:0532-84023604 传真:0532-84023927
 管理入口